扫一扫,加微信咨询

让老外尴尬的“距离”文化

有没有觉得和外国人相处时,有时候不知道哪里不对劲儿,反正就是有点别扭,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让你略感“别扭”的体距文化。

空间语言是人类利用空间表达思想和信息的一门社会语言,属于无声的范畴。空间语是具有文化属性的,与文化息息相关,也受民族的历史背景,地理环境,传统文化,宗教信仰等价值观的影响,这些因素都导致不同民族的距离观有很大的差异,很多时候,跨文化中的交际和误解就由此而来。

比如德国人有一种特别明显的“自我意识”,所以他们老是注意间隔,保护私人领域。住宅就是根据最大私人领域这一观念建造的,花园尽可能用篱笆或围墙保护起来,甚至阳台也要覆盖起来,家门从不敞开着。而英国人对私人的领域不是通过住宅,而是通过严谨的人际关系来保证的,是建立社会地位上的“门当户对”,这也许是贵族文化的遗风,也许是保守性格的体现。外向的美国人虽然在性格上很是热情,但确是对个人空间极度敏感的民族。我的美国学生经常感叹在北京坐地铁很痛苦,因为人和人之间几乎没有空间,导致他觉得极度的不自然,所以他只要近一点的距离就打车或者走路。西班牙人交谈时喜欢凑得很近,拉美人几乎是贴身。当一个意大利人和一个英国人聊天时,那意大利人就不断的“进攻”,而英国人不断的“后退”,实际上,他们都只不过是要保持适当的、习惯的距离而已。

在体距上,中国人和西方人形成鲜明的差别。所谓的空间距离被分成4类,亲密,个人,社交,公共。亲密距离和公共距离在中西之间有几近相同的界定,但个人和社交距离则相差甚远。中国的个人和社交距离很近,几乎可以闻到对方的体味,很多中国人挤在一起吃饭,不但不会觉得不舒服,反而很亲近,其乐融融。如果是在西方,这样的情况就会分开坐。在跨文化交际中,中国人会觉得美国人过于疏远和冷漠,而中国人认为合适的体距,对于西方人来说可能显得尴尬。中西在隐私观上也反映了对空间概念不同的解读。

有了以上的经验总结,身为对外汉语教师的各位,对之后的汉语教学是不是又增加了些宝贵经验!

转载请保留出处:https://www.prcba.com/news/9334.html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攀达汉语 » 让老外尴尬的“距离”文化